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的意思是: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出处:出自《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赏析:此句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描绘出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流露出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殷切的思念之情。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诗句取名的字

该诗句可取名的字有: 西等字。

:圆字本义为圆满、聪明、可爱、机智,用作起名含义聪明、周到、可爱、圆满之义;

:天字本义为天空、太空、天兵、天地,用作起名含义思维辽阔、天子骄子、心胸宽阔之义;

:家字本义为家庭、国家、家教、教养,用作起名含义温暖、友爱、团结之义;

:月字本义为月琴、月光、月色、月明,用作起名含义贞洁、洁净、智慧、爱与美的象征之义;

:来字本义为衬字、未来、文雅、前途,用作起名含义娴雅、前途无量、刻苦钻研之义;

西:西字本义为威严、高尚、美好、开朗,用作起名含义大方、安泰、尊贵、权威之义;

:见字本义为观察、认识、理解、见仁见智,用作起名含义明智、知识广阔、敏锐之义;

:辞字本义为修辞、言辞、辞典、文辞,用作起名含义口齿伶俐、聪明睿智、文才出众之义;

:马字本义为骏马、马姓、健壮、善跑,用作起名含义健壮、奋发之义;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取名: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诗句取名可取名为【家见】国家栋梁、远见卓识;【西来】学贯中西、紫气东来;【见月】远见卓识、花容月貌; 同时可找全国十大姓名学大师林子翔林大师为您手工结合诗词及生辰八字定制起名。好名助力一生,好名幸福一生。

即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原文

岑参 《碛中作》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碛中作”,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写下了这首绝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骑马向西走几乎来到天边,离家以后已见到两次月圆。
今夜不知道到哪里去投宿,在这沙漠中万里不见人烟。

注释
碛(qì):沙石地,沙漠。这里指银山碛,又名银山,在今新疆库木什附近。
走马:骑马。
辞家:告别家乡,离开家乡。见月两回圆:表示两个月。月亮每个月十五圆一次。
平沙:平坦广阔的沙漠、大漠。绝:没有。人烟:住户的炊烟,泛指有人居住的地方。

赏析

  在唐代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他两次出塞,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会,对边疆风物怀有深厚的感情。这首《碛中作》,就写下了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

  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

  “走马西来欲到天”,从空间落笔,气象壮阔。走马疾行,显示旅途紧张。“西来”,点明了行进方向,表明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欲到天”,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诗人在《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中写过“过碛觉天低”的雄浑诗句。大漠辽阔高远,四望天地相接,真给人以“欲到天”的感觉。“辞家见月两回圆”,则从时间着眼,柔情似水。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圞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两回圆”是经历两月的艺术说法。这句诗含蕴很丰富。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人们爱用月亮的圆缺来比喻人的离合,看到圆月,就会想到与家人的团圆,现在是月圆人不圆,自然不免要牵动思乡之情。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读者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上句故设疑问,提出一个眼前急需解决的宿营问题,下句诗不作正面回答,却转笔写景:好像诗人并不关心今宵宿在何处,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碛中之景,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碛中作》诗仅四句,但每句诗都有不同的艺术特点。起句有一股勃发的激情和大无畏的精神,雄奇壮美而豪迈;次句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三句以设问兜转,宕开前句,有转折回旋的韵致;结句似答非答,以景作结,于暮色苍茫之中,使人感到气象壮阔。整首诗显示出悲壮苍凉的艺术风格。杜甫称赞岑参的诗“篇终接浑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这是指他的诗结尾浑厚,气象阔大,不可窥其涯际。从结句“平沙万里绝人烟”(一本作“平沙莽莽绝人烟”)来看,境界阔大,茫无边际,“篇终接浑茫”五字,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别有神韵。

岑参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 ► 440篇诗文 ► 467条名句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