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
夜寒香界白,涧曲寺门通出处:出自《灵隐寺月夜》
该诗句可取名的字有: 夜、寒、曲、涧、界、白、通、门、香等字。
夜:夜字本义为夜阑、夜晚、夜空、昼夜,用作起名含义勤劳、勤奋、辛勤之义;
寒:寒字本义为冷艳、寒露、寒冷、寒玉,用作起名含义独立、不凡、坚强之义;
曲:曲字本义为曲调、曲目、戏曲、乐曲,用作起名含义独具匠心、儒学、神采飘逸之义;
涧:涧字本义为涧水、溪涧、山谷、竹涧,用作起名含义积极进取、高尚、明朗之义;
界:界字本义为眼界、世界、视界、稳重,用作起名含义谨慎、稳重、坚贞、严格之义;
白:白字本义为懂事、明理、纯净、光阴,用作起名含义冰清玉洁、聪明之义;
通:通字本义为博识、通达、显贵、全部,用作起名含义显贵、尊贵、顺利之义;
门:门字本义为进出口、双扇门、期望、门庭,用作起名含义希望、大有可为之义;
香:香字本义为气味、芳香、美好、香气,用作起名含义美好、文雅、名声好之义;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其时作者馆于杭州汪氏听雨楼。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位于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山东南麓,背靠北高峰且面朝飞来峰,寺中有冷泉亭诸名胜。这首诗将月下灵隐写得清空幽邃。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晚寒气袭人佛寺如霜似雪,山泉如曲与寺门相连。
月亮高悬在寺的山峰之上,泉水在纷乱的落叶中流淌。
一盏长明灯衬出万物俱息,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四方天空更显得空寂。
归途中担心遇见老虎,况且听到岩石下的风声。
注释
香界:指佛寺。
寺峰:灵隐寺周有北高峰、南高峰、飞来峰,故云。
一灯:指佛殿中长明灯。
群动息:据陶渊明的《饮酒》诗:“日入群动息”,此谓万物俱息。
磬(qìng):佛寺中敲击以集合僧寺的鸣器。
四天:四方天空。
畏逢虎:担心路中遇见老虎。据传灵隐寺一带有老虎出没,故又称虎林。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杭州灵隐寺月夜景色的诗歌。首联写了诗人初到灵隐寺的感受,秋叶入山,寒气袭人,山谷和佛寺都沐浴在白光中,冷泉叮咚,别有一番幽意。颔联写了山间的景色,月亮高悬,流水清晰,一片沉静。颈联写寺院,勾勒出灵隐寺一带的环境,一盏明灯散发微光,衬托四周的静,孤独的磬声弥漫天空。尾联写归途,诗人畏惧老虎,在山路上闻风色变。全诗写灵隐寺月夜景象、感觉,突出了山中佛寺的空幽冷寂,从而抒发了诗人孤独惆怅处境难耐的心境。写法上,以景托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首联写初到灵隐的感受。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寒”。秋夜入山,自有寒气袭人,本属正常。但寒意不仅仅来自秋气,更多的来自月光。山谷和佛寺都浸沐在白光之中,如霜似雪,如临冰界,能不寒气凛然吗?这个“寒”实际上更多是来自心理上的。第二句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代诗人常建的名句“曲径通幽处”,作者用冷泉曲涧代替了曲径,别有一番幽意,幽与寒本来是相通的。
颔联写山间的景色。首先是月,月已升起,高悬空中,这样便看见了森然的众峰。夜间看山,有一种异样感受,一切都是陌生化的,既觉得有某种亲切之感,又觉得十分遥远,恍如梦境。一切都是月光的温柔和朦胧造成。然后是声音,流水之声分外的清晰,能听到冲刷落叶的音响,可见众响都消歇了,写泉流之声也就写出了山间的幽静,静得让人惊奇,让人超然神远。
颈联写寺院。勾勒过灵隐一带的环境,寺院的存在就别有意味了佛寺与整个山间的气氛恰好相通,它没有归于沉寂。一盏长明灯发着微光,衬现出它四周的静,孤独的击磬声弥漫在夜中,清音袅袅,愈觉空阔,也许这就是佛家的境界吧。禅宗将其妙义真谛比之为灯,喻其能照亮人心,有“心灯”“传灯”之说。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诗人不由产生万念俱空之感,王士禛所谓的诗可悟禅,就是指的这种体验吧。诗人所写的这种境界美则极美,不免过于孤深。寒意又上来了。
尾联写归途,完成了夜游的全程。诗人畏虎是有根据的,灵隐一带古代有异虎出没,故又称虎林。想到这一点,在山路上不觉毛骨悚然,闻风而色变。虎其实早已匿迹了,诗人写畏虎实际上表现了夜游后的一种感受。作者毕竟是个凡心未泯的人,清冷的月夜,孤峭的山门,毕竟不比家居灯下的温馨,他不觉生出畏惧孤寂的感觉,归心油然升起,不可遏制,“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全诗一直寒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