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出处:出自《寄内》
人:人字本义为人豪、人和、人杰、人才,用作起名含义品德高尚、声名远播、人才之义;
少:少字本义为年轻、少壮、少年、数量,用作起名含义朝气蓬勃、青年才俊之义;
山:山字本义为山林、高耸、山岚、稳重,用作起名含义踏实、稳重、出众、威严之义;
日:日字本义为温暖、和善、明朗、温和,用作起名含义慈眉善目、前程似锦、积极阳光之义;
深:深字本义为深广、深蓝、深造、深仁厚泽,用作起名含义有学问、才能、思想、胸怀之义;
行:行字本义为能干、刚强、行星、队伍,用作起名含义专长、坚强、严于律己之义;
雪:雪字本义为高洁、雪花、雪白、纯洁,用作起名含义心地善良纯洁、内心不染纤尘、洁白无瑕。
风:风字本义为韵致、风度、气度、风俗,用作起名含义容人之量、锐不可当、光明磊落之义;
创作背景
公元1093年(宋元祐八年),哲宗开始亲政,因孔平仲属元祐党人,被贬知衡州,又贬惠州别驾。此诗应作于赴惠州途中,题为“寄内”,可知是寄给作者的妻子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试着说说旅途中的风景,你才能知道与你分别后我的心情。
夕阳西坠暮色苍茫,路上行人稀少,乱山深处风雪迷蒙,凄清冷寂。
注释
寄内:寄给妻子的诗。内:内人,妻子。
别后心:分别后的心情。别,《说文》分解也,《玉篇》分别也,江淹《别赋》黯然销者,惟别而已矣。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寄给妻子的诗,首句提出“途中景”,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末两句实写途中景色,于所写景色中表现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全诗以景抒情,写得简略含蓄,但作者的别后心情,所谓“黯然消魂”者,却又充分地表现出来。
以途中景色,见别后离情,这是古代诗词中最常用的抒情方法,即以实处见虚,则实处皆虚。不说“心情”,而只说沿途风物,风物虽是早已客观存在,而行人此时此地之心头滋味却是个人所有。其深度和其浓度作者均未明言。且别情之浓,别情之乱,若一一说去,将不知费去几许笔墨,愈说得多,愈不能将此弥漫四野、飘忽怊怅之心情说全、说清,故将虚化实,使实处全虚,则更易感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是采用这种表现手法。
按一般叙述方法,诗之顺序应为:“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今将句倒转,是作者独具匠心处。第一联为第二联作铺垫,第二联陡转,转折颇险而陡,因奇特而见警策,可谓能于险中求警;若按意思顺序来写,则是平铺直叙,而无跌宕之势。读后只能感到行人于日暮时,说出风雪乱山中之感受,及因此感受而思念家人之心情,虽流畅而失之浅淡。此则不同,读首联竟不知所云“别后心”究竟如何,读次联不仅可知“途中景色“,亦可于所写景色中感知作者情怀之极苦、极乱。
首联提出“途中景”,却全无一字说此“景”字,提出“别后心”,既不作心情之描述,又无形象以见意。而此诗却又转回头去接第一句去写“途中景”。如此安排,使读者自知景即心,心即景,与其写不易着笔之抽象心情,不如写引起此种情怀之实景,于实景中见到此极苦、极乱之心情。一如刘长卿之《逢雪宿芙蓉山》:“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只着一“贫”字,使下联之实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实处全虚,一片苍茫凄寒之感,弥天而来,别人多少言语说不尽者,只以十字匀染出矣。孔平仲此诗的妙处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