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诗词取名

苏辙苏辙 〔宋代〕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1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2而能,气可以3养而致。孟子4曰:“我善养5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6,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7大。太史公行8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9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10者,岂尝执笔11学为如此之文12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13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14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15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16读,然皆古人17之陈迹,不足18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19、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20、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21,慨然想见古22之豪杰。至京23师,仰观天子24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25丽。见翰林欧26阳公,听其议27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28,与其门人贤29士大夫游,而30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31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32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33也,不志其大34,虽多而何为35?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36大且深,于人37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38尉也。故愿得39观贤人之光耀40,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41,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42之,非其所乐43。然幸得赐归44待选,使得优45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46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1.思之:思之用作人名喻指深思熟虑、行成于思之意。2.以学:以学用作人名喻指温文尔雅、敏而好学、志向高远之意。3.可以:可以用作人名喻指抱负不凡、温婉可人之意。

4.孟子:孟子用作人名喻指德才兼备、气高志大、勉力奋进之意。

5.善养:善养用作人名喻指修心养性、春光满面、春风化雨之意。

6.:章字含义为文采、显著、花纹、规程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文采斐然、正直不阿之意;

7.之小:之小用作人名喻指清纯可人、小巧玲珑之意。

8.公行:公行用作人名喻指雷厉风行、公正无私、游刃有余之意。

9.:其字含义为揣测、反诘、命令、加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雷厉风行、其乐融融之意;

10.二子:二子用作人名喻指花开富贵、德才兼备之意。

11.执笔:执笔用作人名喻指不可撼动、文采出众之意。

12.之文:之文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温婉、才高八斗之意。

13.其言:其言用作人名喻指雷厉风行、其乐融融、远见卓识之意。

14.生十:生十用作人名喻指生生不息、生龙活虎、万事如意之意。

15.百里:百里用作人名喻指出类拔萃、健步如飞之意。

16.:不字含义为不偏不倚、不言而信、不凡、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之意;

17.古人:古人用作人名喻指抱朴含真、材德兼备、淡泊明志之意。

18.:足字含义为富足、足够、值得、纯真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丰衣足食、趁心如意之意;

19.过秦:过秦用作人名喻指光明磊落、才智过人之意。

20.:嵩字含义为山高、高大、高俊、山上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高大威武、坚韧不拔之意;

21.:流字含义为水流、流利、流行、显露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妙笔生花、行云流水之意;

22.见古:见古用作人名喻指淡泊明志、返朴归真之意。

23.至京:至京用作人名喻指功勋卓著、气势恢宏之意。

24.天子:天子用作人名喻指德才兼备、举世无双、思维辽阔之意。

25.之巨:之巨用作人名喻指声名远播、善良温婉、盖世英雄之意。

26.林欧:林欧用作人名喻指朝气蓬勃、财源广进之意。

27.:议字含义为协商、集思广益、探讨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仗义执言、行不苟合之意;

28.:伟字含义为高大、杰出、非凡、远大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鸿鹄之志、丰功伟业之意;

29.人贤:人贤用作人名喻指才德兼备、名满天下、材德兼备之意。

30.:而字含义为你的、而今、言而有信、肯定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生生不息、财运亨通之意;

31.入则:入则用作人名喻指为人师表、一代楷模、奉公守法之意。

32.也未:也未用作人名喻指宽宏大度、虚怀若谷之意。

33.之学:之学用作人名喻指学识渊博、敏而好学之意。

34.其大:其大用作人名喻指才高八斗、舍我其谁之意。

35.何为:何为用作人名喻指品貌非凡、年轻有为之意。

36.河之:河之用作人名喻指中流砥柱、志在千里、善良温婉之意。

37.于人:于人用作人名喻指行成于思、出类拔萃之意。

38.见太:见太用作人名喻指远见卓识、时运亨通、德高望重之意。

39.愿得:愿得用作人名喻指心满意足、彬彬有礼、马到成功之意。

40.光耀:光耀用作人名喻指功勋卓著、光彩耀目之意。

41.年少:年少用作人名喻指风华正茂、举足轻重之意。

42.然得:然得用作人名喻指言而有信、心满意足、有口皆碑之意。

43.:乐字含义为和谐、善良、爽朗、欢喜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乐于助人、辛福美满之意;

44.:归字含义为回到、聚拢、依附、并入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幸福如意、婚姻甜蜜之意;

45.得优:得优用作人名喻指硕果累累、完美无瑕、成熟稳重之意。

46.为可:为可用作人名喻指丰功伟绩、眉开眼笑、温婉可人之意。

创作背景

  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想通过这封信来打动韩琦,从而得到他的接见和赏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注释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生:通“性”。为:动词,写。
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养:培养。
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气质。
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充:充满。
称:相称,符合。
周览:饱览。
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颇:很。
奇气:奇特的气概。
岂尝:难道,曾经。
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
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见:同 “现”。
有:通假字,同“又”。
游:交往。
乡党:乡里。
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陈迹:陈旧的东西。
以:用来。
其:我。
治:研习。
遂汩没:因而埋没。
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求:探求。
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广大:广阔。
恣观:尽情观赏。
高:高峻。
顾:看到。
奔流:奔腾流泻。
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
仰观:瞻仰。
壮:壮丽。
仓廪:粮仓。
苑囿:猎苑。
富:富丽。
大:广大。
巨丽:极其美好。
宏辩:宏伟善辩。
秀伟:秀美魁梧。
聚:聚集。
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
而:可是。
焉:啊。
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
大:浩大。
深:深远。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
观:看到。
光耀:风采。
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尽:看尽。
大观:雄伟景象。
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业务。
向:先前。
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赐归待选:朝廷允许回乡等待朝廷的选拔。
优游:从容闲暇。
益治:更加研究。
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
苟:如果。
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幸:幸运。

赏析

  此文是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太尉”,秦、汉时官名,掌兵权。枢密使相当于太尉,所以称韩琦为太尉。 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一个是刚刚考取进士的青年,一个是掌管全国军权的大官,怎么开口下笔呢?

  首先是称谓问题。为了表示尊重,不直呼对方,而称“太尉执事”。“执事”,左右的人。这是表示谦谨的说法。

  正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先从作文当有养气之功谈起,明确提出:“以为文者,气之所形”,文章是“气”的表现。气,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接着提出总领全文的“养气”说。“气可以养而致”:“气”,可以通过加强修养而得到。在具体阐述“养气”说的时候,作者引古人事例作了说明。一是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即博大刚正之气。作者认为,孟子的文章,内容宽厚宏博,并且充溢在天地之中,正是跟他的“气”的大小相称。这实际上强调的是内在修养问题。二是司马迁。作者认为司马迁遍游天下,知多见广,所以他的文章风格疏放潇洒,跌宕多姿,颇有奇气。这实际上是强调外在阅历问题。最后,作者总结道,孟子、司马迁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这段论述很周严。

  第二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有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作者在谈到第二种学习经历时,列举了四个事实:一是经过秦汉故都,尽情观赏;二是眺望黄河,想像着古时的英雄人物;三是到了京城,饱览一切,知道了天地的广阔、美丽;四是谒见了欧阳公,知道天下的好文章都汇集在这里。归纳起来,实际上是游览天下名山大川 ,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而这两样,实际上说的都是外在的阅历,可见,苏辙是更重视外在的阅历的。

  写信的目的是想要求韩琦接见,文章至此,却还只字未提。

  第三段:由上文欧阳公,自然引出韩琦。这一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才略冠天下”,才能谋略位居天下第一。“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公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不志其大”:志,有志于。这段最后“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明确求见之意。

  第四段,再次自明志气,再次表明求见之意。“益治”:进一步钻研。“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事。“辱教”,屈尊指教。这一段特别申明入京师“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可见其志向宏大。

  最后对此文谈几点意见:

  1.“养气说”有值得借鉴处。作者在论述“气可以养而致”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客观阅历的重要,这实际上是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作用。今天看来,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文中所说“文不可以学而能”的观点,是有片面性的。同“气可以养而致”也相矛盾。郭绍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对这句话也有微词。他说:“……子由上不能如子瞻之入化境,而下又不敢有作文之意,不欲求工于言语句读以为奇,此所以谓‘文不可以学而能’。”

  2.写作手法上比较新颖、巧妙。先离开主旨,纵论其他,到了第三段“太尉以才略冠天下”,笔意才收拢来,扣紧题目,读来不但没有离题万里之感,而且仔细体味,前面所述,正是烘托下文。特别是第四段,从另一角度申述非求“斗升之禄”,而以“益治其文”为其志,来进一步说明求见韩琦的原因。这样的文章,在构思上是需要功力的。

  3.即使从写法上看,也不能说没有作态的意味。信中流露出的当时社会所流行的浮夸阿谀的风气,更是不能效法。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 ► 1834篇诗文 ► 131条名句

猜您喜欢

诗经·周颂 〔先秦〕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时纯熙矣,是用大介。
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
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都门秋思四首·其四

黄景仁黄景仁 〔清代〕

侧身人海叹栖迟,浪说文章擅色丝。
倦客马卿谁买赋,诸生何武漫称诗。
一梳霜冷慈亲发,半甑尘凝病妇炊。
寄语绕枝乌鹊道,天寒休傍最高枝。

咏红梅花得“红”字

曹雪芹曹雪芹 〔清代〕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
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
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