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一首示子侄诗词取名

彭端淑彭端淑 〔清代〕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1,则难者亦易2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3,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4昏,不5逮人也6,吾材7之庸,不逮人8也;旦旦而学9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10。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11,其与12昏与庸无以异13也。圣人之道14,卒于鲁也传15之。然则昏庸聪敏之16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17贫,其一富。贫者语18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19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20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21舟而下22,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23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24之去南25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26而贫者至焉。人之立27志,顾不如蜀28鄙之僧哉?是29故聪与30敏,可31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32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为之:为之用作人名喻指委以重任、年轻有为之意。2.:易字含义为改变、和睦、愉悦、容易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得心应手、马到成功之意;3.不学:不学用作人名喻指学识渊博、温文尔雅、气宇轩昂之意。

4.:之字含义为持之以恒、赤子之心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持之以恒、善良温婉之意;

5.:不字含义为不偏不倚、不言而信、不凡、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之意;

6.人也:人也用作人名喻指虚怀若谷、名满天下、材德兼备之意。

7.吾材:吾材用作人名喻指坚若磐石、天之骄子、固若金汤之意。

8.:人字含义为人豪、人和、人杰、人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名满天下、材德兼备之意;

9.而学:而学用作人名喻指敏而好学、百事大吉、学识渊博之意。

10.:也字含义为同样、忍让、并行、宽容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宽宏大度、虚怀若谷之意;

11.:用字含义为采取、通途、有用、用处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全力以赴、学以致用之意;

12.其与:其与用作人名喻指其乐融融、舍我其谁、交口称赞之意。

13.以异:以异用作人名喻指卓尔不凡、不同凡响、抱负不凡之意。

14.之道:之道用作人名喻指千里之志、登峰造极之意。

15.也传:也传用作人名喻指子承父业、恢宏大度之意。

16.敏之:敏之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温婉、持之以恒、思如涌泉之意。

17.其一:其一用作人名喻指舍我其谁、善始善终之意。

18.者语:者语用作人名喻指伶牙俐齿、学富五车、大智大勇之意。

19.富者:富者用作人名喻指才能兼备、大智大勇之意。

20.吾一:吾一用作人名喻指专心致志、稳如泰山之意。

21.:买字含义为买进、买卖、买家、交易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有口皆碑、左右逢源之意;

22.:下字含义为退让、攻破、当下、低处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豁达大度、大智若愚之意;

23.越明:越明用作人名喻指万里挑一、卓尔不凡之意。

24.西蜀:西蜀用作人名喻指优雅柔和、大智大勇之意。

25.:南字含义为南方、右边、朝气、顺利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朝气蓬勃、一帆风顺之意;

26.能至:能至用作人名喻指委以重任、学富五车、独占鳌头之意。

27.之立:之立用作人名喻指顶天立地、建立功业、独立自主之意。

28.如蜀:如蜀用作人名喻指天从人愿、聪明机智之意。

29.:是字含义为肯定、一定是、变量、是的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有口皆碑、赞不绝口之意;

30.聪与:聪与用作人名喻指足智多谋、与人为善、冰雪聪明之意。

31.:可字含义为合意、能够、适合、善意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温婉可人、心地善良之意;

32.而力:而力用作人名喻指生生不息、出类拔萃、意气风发之意。

创作背景

  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潜心问学,不务声名,治学严谨朴实,形成一代学风。于是作者便为他子侄们写下这篇文章,希望他们能继续发扬这种风气,同时劝勉子侄读书求学不要受资昏材庸、资聪材敏的限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注释
资:天资,天分。之:助词。
倍人:“倍于人”的省略。
屏:同“摒”,除去、排除。
圣人:指孔子。卒:终于。鲁:迟钝、不聪明。
鄙:边远的地方。
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
钵:和尚用的饭碗。
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
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自力者也:判断句,表示肯定,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鉴赏

  文章一开头便从难易问题下手,作者认为天下之事的难易是相对的,“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也是如此,只要脚踏实地去学,没有掌握不了的学问;反之,不通过学习,就是极容易的事也会被视作十分困难。在说明了难易的辩证关系之后,作者便引出了智愚的问题。天资不高,才能平庸的人,只要勤于学习,久而久之,也能有所成就,摆脱昏与庸的境地;而天资聪敏,才能出众的人,如果自暴自弃,不学无术,也将与昏庸者为伍。相传孔子的学说由智能鲁钝的曾参传给了子思,再由子思之徒传给了孟子。所以作者说:“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因而作者认为昏庸与聪敏是相对的,关键是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这第一段完全以论述的笔墨出之,明白地摆出了自己对学问之道的看法。

  文章的第二段则通过一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则寓言,进一步说明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四川的贫僧和富僧都想去普陀山朝圣,贫者凭着一瓶一钵和坚定的意志,实现了自己的心愿;富者虽有足够的钱可雇船前往,但由于自己的犹豫畏缩,终未能达到目的。作者由此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所谓“立志”,不仅是要树立奋斗的目标,而且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这正是学习中第一可贵的。这一段通过具体生动的记叙,设想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形象地揭示出立志的重要,犹如一则寓言故事,虽然平易简单,却寓有深刻的道理。

  最后一段结论,还是归结到聪敏与昏庸的问题:聪敏不可恃,昏庸也不可限,关键在于能否力学不倦。作者强调了学习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摆脱了天赋决定论的成见,劝人以学,对于不同天资的人都有勉励的作用。他对聪敏“可恃而不可恃”,对昏庸“可限而不可限”的辩证认识无疑都是很有见地的。

  全文始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一开始便从天下事“难”与“易”的不同落笔,指出在学习中“难”与“易”是相对的,可变的。接下来又从昏庸和聪敏及其与成败的关系立论,反复辨难,说理明白,使读者信服。蜀僧的一贫一富,贫者仅恃一瓶一钵,富者可以买船而下,结果贫者至南海而富者不能至,始终在强烈的对比中展开说理,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文中多用偶句,如:“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以及“吾资之昏”与“吾资之聪”两段,“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与“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两段等在句法上都两两相对,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文中并没有艰深的文词,只是娓娓道来,如一篇师长对晚辈的劝勉之词,语重心长,切合题旨。

彭端淑

彭端淑(约1699年-约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 ► 3篇诗文 ► 19条名句

猜您喜欢

感遇·兰叶春葳蕤

张九龄张九龄 〔唐代〕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雎不辱使命

刘向 撰 〔两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伐柯

诗经·国风·豳风 〔先秦〕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