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诗词取名

鲍照鲍照 〔南北朝〕

泻水1置平地2,各3自东4西南5北流6

1.:水字含义为收入、液体、河流、温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温柔如水、白水鉴心之意;2.平地:平地用作人名喻指脚踏实地、平安喜乐之意。3.:各字含义为特别、各有千秋、独特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卓尔不群、举世无双之意;

4.自东:自东用作人名喻指自强不息、一代伟人之意。

5.西南:西南用作人名喻指福泰康宁、优雅柔和之意。

6.北流:北流用作人名喻指励精图治、权略善战之意。

人生1亦有23,安能45叹复6坐愁?

1.人生:人生用作人名喻指生生不息、财源广进之意。

2.亦有:亦有用作人名喻指彬彬有礼、谦谦君子、文静内秀之意。

3.:命字含义为生命、奉命、拼命、好命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自强自立、雷厉风行之意;

4.安能:安能用作人名喻指凤鸣朝阳、竹报平安、能人雅士之意。

5.:行字含义为能干、刚强、行星、队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游刃有余、锲而不舍之意;

6.:复字含义为答复、复苏、回复、反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雷厉风行、言出必行之意;

酌酒以自12,举3杯断绝歌路45

1.以自:以自用作人名喻指自强不息、坚强勇敢、自信独立之意。

2.:宽字含义为广阔、宽裕、富有、宽容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宽容豁达、财源广进之意;

3.:举字含义为升迁、发达、成功、兴起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力争上游、步步高升之意;

4.歌路:歌路用作人名喻指能歌善舞、活泼大方之意。

5.:难字含义为困难、困苦、费事、质问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挑战困难、发奋图强之意;

心非1木石2岂无3感,吞声4踯躅不5敢言6

1.心非:心非用作人名喻指品貌不凡、聪明绝顶、忠肝义胆之意。

2.木石:木石用作人名喻指返朴归真、不饶不折之意。

3.岂无:岂无用作人名喻指一尘不染、心无旁骛之意。

4.:声字含义为美誉、声光、声芳、名声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声名远播、名扬四海之意;

5.:不字含义为不偏不倚、不言而信、不凡、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之意;

6.:言字含义为说明、忠言、美言、言信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聪明伶俐、言而有信之意;

创作背景

  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再多说什么。

注释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 泻,倾,倒。
“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踯躅”、“不敢”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
踯躅(zhí zhú):徘徊不前。
自宽:自我宽慰。
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赏析

  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诗歌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某种人生哲理。作者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种笔法,正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诗的结尾,作者才吐出真情。“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明代王夫之评论此诗说:“先破除,后申理,一俯一仰,神情无限。”清代沈德潜评价说:“妙在不曾说破。”准确地指明了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势格调。

鲍照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 ► 295篇诗文 ► 372条名句

猜您喜欢

贾生

李商隐李商隐 〔唐代〕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塞上曲送元美

李攀龙李攀龙 〔明代〕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

周邦彦周邦彦 〔宋代〕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云窗静掩。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故人相望处,离思何限。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凭高眺远。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