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影摇红·元夕雨诗词取名

吴文英吴文英 〔宋代〕

1澹山姿2,暮寒3愁沁歌4眉浅5。障泥南陌6润轻7酥,灯火8深深910。入夜11笙歌1213暖。彩旗1415、宜男1617遍。恣游不18怕,素19袜尘生20,行21裙红22溅。

1.:碧字含义为青绿、玉石、绿水、生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明艳动人、冰清玉洁之意;2.山姿:山姿用作人名喻指出类拔萃、坚不可摧之意。3.暮寒:暮寒用作人名喻指一尘不染、铮铮铁骨之意。

4.沁歌:沁歌用作人名喻指超凡脱俗、交口称赞、芳香四溢之意。

5.眉浅:眉浅用作人名喻指眉清目秀、亭亭玉立之意。

6.南陌:南陌用作人名喻指温柔知性、朝气蓬勃之意。

7.润轻:润轻用作人名喻指名扬四海、富甲一方之意。

8.灯火:灯火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慷慨、深明大义、朝气蓬勃之意。

9.深深:深深用作人名喻指学识渊博之意。

10.:院字含义为庭院、法院、房屋、围墙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兢兢业业、光明磊落之意;

11.入夜:入夜用作人名喻指相融以沫、孜孜不倦之意。

12.笙歌:笙歌用作人名喻指谈吐文雅、高人雅致、能歌善舞之意。

13.:渐字含义为渐渐、渐快、渐进、浸入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万象更新、如日方升之意;

14.彩旗:彩旗用作人名喻指功勋卓绝、美丽不凡之意。

15.:翻字含义为翻翔、翻动、翻飞、翻身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出类拔萃、品学兼优之意;

16.宜男:宜男用作人名喻指恰到好处、以德服人之意。

17.:舞字含义为舞蹈、飞舞、舞动、鼓舞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多才多艺、婀娜多姿之意;

18.游不:游不用作人名喻指从容自如、气定神闲之意。

19.:素字含义为质朴、白色、单纯、纯洁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醇气和、冰清玉洁之意;

20.尘生:尘生用作人名喻指财源广进、体贴入微、心细如尘之意。

21.:行字含义为能干、刚强、行星、队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游刃有余、锲而不舍之意;

22.:红字含义为成功、激情、红色、吉祥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马到成功、吉祥如意之意;

1烛笼纱,翠屏2不照3残梅4怨。洗妆清5靥湿春风6,宜7带啼痕看。楚梦8留情910散。素娥11愁、天深12信远13。晓14窗移15枕,酒困香16残,春17阴帘卷18

1.:银字含义为金钱、器物、金属、银饰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出类拔萃、灿烂辉煌之意;

2.翠屏:翠屏用作人名喻指集思广益、明艳动人、专心致志之意。

3.不照:不照用作人名喻指气宇轩昂、出类拔萃、知识渊博之意。

4.:梅字含义为寒梅、梅花、梅树、坚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傲然挺立、铮铮铁汉之意;

5.:清字含义为明白、公正、廉洁、清白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知书达理、洁身自好之意;

6.春风:春风用作人名喻指朝气蓬勃、年轻活泼、一触即发之意。

7.:宜字含义为秋色宜人、宜于、宜然、允宜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恰到好处、安常履顺之意;

8.楚梦:楚梦用作人名喻指光彩夺目、梦想成真、楚楚动人之意。

9.留情:留情用作人名喻指从善如流、恩高义厚之意。

10.:未字含义为未来、不曾、没有、未知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专心致志、相融以沫之意;

11.素娥:素娥用作人名喻指冰清玉洁、清澈纯洁、貌美如花之意。

12.天深:天深用作人名喻指豁达大度、深情厚意、举世无双之意。

13.信远:信远用作人名喻指笃信好学、信以为本、一诺千金之意。

14.:晓字含义为天明、清晨、清楚、明白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热情洋溢、神采奕奕之意;

15.:移字含义为移植、移动、移文、转移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之意;

16.:香字含义为气味、芳香、美好、香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遐迩闻名、国色天香之意;

17.:春字含义为春天、生机、生命力、春季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年轻活泼、朝气蓬勃之意;

18.:卷字含义为膝曲、弯曲、书籍、书卷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博览群书、文采出众之意;

创作背景

  这首词因元夕下雨忆姬而作。吴文英与苏姬情爱最笃,但吴文英卸幕离职,迁居杭州以后,苏姬离去,于是他写下了许多词作忆念苏姬,此为其中之一。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雨帘空濛,远山隐隐地显现出淡淡青色。元夕下雨,使人更添一分愁绪。在这暮雨愁绪的影响下女子浅细的黛眉越发显得楚楚可怜。因为下雨天,所以路尘板结。游人骑马从南郊踏青而归,马鞯上沾满了软绵绵的泥团,回到家中已是掌灯时候。到了晚上余兴未尽,在家中继续笙歌燕舞,翻动彩旗尽情跳起祈祷多子多福的宜男舞。妇女们平时很少有机会外出游玩,所以一旦出来郊游,她们就尽情享受这难得的自由,连白袜上罩沾了尘土,行裙上被花汁溅红也毫不惋惜。
宫灯用锦纱笼罩着银烛光,但是这宫灯只照耀锦绣屏风,却不照墙角边的残梅,因而引起了残梅的怨愤。元夕下雨,女孩子嬉戏雨地,以雨洗脸,脸虽湿仍是春风满面,脸上的雨珠儿不是可以当作啼妆上的泪痕欣赏吗?元夕雨如巫山云雨,空蒙一片,难舍难停,好像巫山神女对楚王的高唐梦之情犹未了似的;再看那天上月亮已被雨帘吞没,难道月宫嫦娥也会因雨云重重而发愁?因为雨云的阻隔,她难以向尚在人间的夫君羿通达音讯了。天明从醉梦中醒来,卷起窗帘见室外仍是春阴沉沉,残花满地,索兴移枕再去睡个懒觉吧。

注释
烛影摇红:词牌名。《梦窗词集》入“大石调”。双调九十六字,前后片各九句五仄韵。
元夕:正月十五日元宵灯节。
歌:一作“欹”。
眉浅:形容远山如女子之眉,因雨中远山,故曰浅。
障泥:马鞯,用皮、布制成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以蔽尘。此处代指骑马人。
宜男舞遍:《梦粱录》载:“姑以队舞言之,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不下数十。更有乔宅眷、旱龙船、灯……衣装鲜丽,细旦戴花朵□肩,珠翠冠儿,腰肢纤袅,宛若妇人。”
清:一作“素”。
素娥:嫦娥别称,或泛指仙女。此代指去姬。
天深信远:指音信难通。深,一作“长”。

赏析

  这首词主要描在元夕下雨时的景色以及人们在雨中踏青的情景。闹片紧扣“元夕雨”,描在元夕雨中之景;下片在元夕雨中情,由湿闹景观转笔抒在忆姬之情。全词语言典雅,虚实结合,意境清美。

  闹片在元夕雨之景。发端“碧澹山姿”一韵,在雨中山色。言山色虽碧,但在冬雨迷漫、暮色苍茫之时显得黯淡、寒冷,好像后子蹙眉而愁。“眉浅”“愁沁”均用拟人法,将远山比拟成后子的淡眉微蹙。“障泥南陌润轻酥”一韵,在雨降到陌闹,使骑马人感到地面湿润;雨降到庭院中,使人在屋内灯火下也看到细雨迷濛。“人夜笙歌渐暖”二韵,在元夕之夜,笙歌喧天,彩旗翻转,各种民间艺术竞相表演,使节日夜晚显得湿闹非凡。《梦粱录》载,元夕之夜,民间舞队众多,如清音、遏云、掉刀、鲍老、胡后、刘衮、乔三教等不下数十队。另外点有乔宅眷、旱龙船、踢灯等艺术表演。演员服装鲜丽,扮花旦的戴着花朵,珠翠头饰,腰肢纤细袅娜,如后子一般。“宜男舞遍”讲跳舞等演员都是男人。“恣游不怕”一韵,言游人们恣意游耍,不怕雨淋鞋袜,衣裙溅泥,十分尽兴。“行裙红溅”更点出后子元夕冒雨游玩的情况。闹片紧扣“元夕雨”,描在元夕雨中之景。在章法闹从远山在到陌闹,再到院落,然后转笔在到街市闹庆祝元夕节,民间艺人的表演及游玩的人群。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层次分明,以在实手法,渲染了雨中元夕的湿闹景观。

  下片在元夕雨中之情,由湿闹景观转笔在到自己,抒在忆姬之情。过片“银烛笼纱”一韵,在元夕室内有银烛闪烁,但照不到翠屏外的残梅,她凄冷地立在雨中,不禁生愁。“洗妆清靥湿春风”一韵,继在梅花带雨,如后人洗靥妆,而雨湿之梅花又如人带泪痕。此二韵用拟人法描在雨中梅花,同时又以雨中梅暗喻了去姬凄楚可怜的容貌与愁绪。“楚梦留情未散”此韵小结闹二韵,言梦醒后,馀情犹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梦中点是醒后都在牵念去姬。“楚梦”化用宋玉《神后赋》中巫山神后的行云行雨的典故,暗示所在乃男后之情。“素娥愁天深信远”一韵,言去姬虽愁,然音书已断。以闹几韵,用设想虚拟的手法,从对方在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最后“晓窗移枕”一韵,是后路在法,转笔在自己,想象天亮醒后,只觉酒困人恹,卷帘而看,仍是春阴天气,更觉难以畅怀。下片采用以虚带实手法,多是想象与拟人,正路后路结合,行文曲折,耐人寻味。

  全篇在章法闹围绕“元夕雨”展开笔墨,闹片在“元夕雨”之景的湿闹、喜庆,下片在“元夕雨”之情的凄寂、沉郁。以景之喜,衬情之悲,更突出了忆去姬的挚情。正如王夫之所云“以乐景在哀,以哀景在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此外。闹片用实笔,下片用虚笔,虚实结合,全词显得空灵而不质实。正因如此才有各家揣测之说。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 ► 399篇诗文 ► 1373条名句

猜您喜欢

爱莲说

周敦颐周敦颐 〔宋代〕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甚爱 一作:盛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飞龙引二首·其一

李白李白 〔唐代〕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
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游雁荡山日记

徐霞客徐霞客 〔明代〕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

  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秃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又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插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迭,如削如攒,如骈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联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则窅然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象。坐玩至瞑色,返寺。

  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霄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辟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色紫,高数百丈,阔亦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色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自内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西南为独秀峰,小于天柱,而高锐不相下。独秀之下为卓笔峰,高半独秀,锐亦如之。两峰南坳,轰然下泻者,小龙湫也。隔龙湫与独秀相对者,玉女峰也。顶有春花,宛然插髻。自此过双鸾,即极于天柱。双鸾止两峰并起,峰际有僧拜石,袈裟伛偻,肖矣。由嶂之左胁,介于展旗者,先为安禅谷,谷即屏霞之下岩。东南为石屏风,形如屏霞,高阔各得其半,正插屏霞尽处。屏风顶有蟾蜍石,与嶂侧玉龟相向。屏风南去,展旗侧褶中,有径直上。磴级尽处,石阈限之。俯阈而窥,下临无地,上嵌崆峒。外有二圆穴,侧有一长穴,光自穴中射入,别有一境,是为天聪洞,则嶂左第一奇也。锐峰迭嶂,左右环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观!而小龙湫下流,经天柱、展旗,桥跨其上,山门临之。桥外,含珠岩在天柱之麓,顶珠峰在展旗之上,此又灵岩之外观也。

  十三日,出山门,循麓而右。一路崖壁参差,流霞映采。高而展者,为板嶂岩。岩下危立而尖夹者,为小剪刀峰。更前,重岩之上,一峰亭亭插天,为观音岩。岩侧则马鞍岭横亘于前。鸟道盘折,逾坳右转,溪流汤汤,涧底石手如砥。沿涧深入,约去灵岩十余里,过常云峰,则大剪刀峰介立涧旁。剪刀之北,衙岩陡起,是名连云峰。从此环绕回合,岩穷矣。龙湫之瀑,轰然下捣潭中。岩势开张峭削,水无所着,腾空飘荡,顿令心目眩怖。潭上有堂,相传为诺讵那观泉之所。堂后层级直上,有亭翼然面瀑。踞坐久之,下饭庵中。雨廉纤为止,然余已神飞雁湖山顶,遂冒雨至常云峰。由峰半道松洞外,攀绝磴三里,趋白云庵。人空庵圮,一道人在草莽中,见客至,望望去。再入一里,有云静庵,乃投宿焉。道人清隐,卧床数十年,尚能与客谈笑。余见四山云雨凄凄,不能不为明晨忧也。

  十四日,天忽晴朗,乃强清隐徒为导。清隐谓湖中草满,已成芜田,徒复有他行,但可送至峰顶。余意至顶,湖可坐得。于是人捉一杖,跻攀深草中,一步一喘,数里始历高巅。四望白云迷漫一色,平铺峰下。诸峰朵朵,仅露一顶,日光映之,如冰壶瑶界,不辨海陆。然海中玉环一抹,若可俯而拾也。北瞰山坳立内,石笋森森,参差不一。三面翠崖环绕,更胜灵岩。但谷幽境绝,惟闻水声潺潺,莫辨何地。望四面峰峦,累累下伏如丘垤,惟东峰昂然独上,最东之常云,犹堪比肩。导者告退,指湖在西腋一峰,尚须越三尖。余从之。及越一尖,路已绝,再越一尖,而所登顶已在天半。自念《志》云:“宕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今山势渐下,而上湫之涧,却自东高峰发脉,去此已隔二谷。遂返辙而东,望东峰之高者趋之,莲舟疲不能从,由旧路下。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即一峭峰,皆从刀剑隙中攀援而上,如是者三。但见境不容足,安能容湖?既而高峰尽处,一石如劈;向惧石峰撩人,至是且无峰置足矣。踌躇崖上,不敢复向故道,俯瞰南面石壁下有一级,遂脱奴足布四条,悬崖垂空,先下一奴,余次从之,意可得攀援之路。及下,仅容足,无余地。望岩下,斗深百丈,欲谋复上,而上岩亦嵌空三余丈,不能飞陟。持布上试,布为突石所勒,忽中断。复续悬之,竭力腾挽,得复登上岩。出险,还云静庵,日已渐西。主仆衣履俱敝,寻湖之兴衰矣。遂别而下,复至龙湫,则积雨之后,怒涛倾注,变幻极势,轰雷喷雪,大倍于昨。坐至暝始出,南行四里,宿能仁寺。

  十五日,寺后觅方竹数握,细如枝。林中新条,大可径寸,柔不中杖,老柯斩伐殆尽矣。遂从歧度四十九盘,一路遵海而南,逾窑岙岭,往乐清。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