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诗词取名

范仲淹范仲淹 〔宋代〕

罗绮1满城23欲暮。百花4洲上5寻芳6去。浦映7芦花8花映910。无11尽处12。恍然13身入桃14源路15

1.罗绮:罗绮用作人名喻指花容月貌、光彩夺目、雍容华贵之意。2.满城:满城用作人名喻指坚如磐石、称心快意、坚定不移之意。3.:春字含义为春天、生机、生命力、春季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年轻活泼、朝气蓬勃之意;

4.百花:百花用作人名喻指坚持不懈之意。

5.洲上:洲上用作人名喻指五洲四海、心怀大志之意。

6.寻芳:寻芳用作人名喻指名扬四海、赏心悦目、花容月貌之意。

7.浦映:浦映用作人名喻指意气激昂、声名远播之意。

8.芦花:芦花用作人名喻指朝气蓬勃之意。

9.花映:花映用作人名喻指婀娜多姿、楚楚动人、厚德流光之意。

10.:浦字含义为浦海、姓浦、善辩、说话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财源广进、意气激昂之意;

11.:无字含义为无量、无限、没有、无涯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无旁骛、一尘不染之意;

12.:处字含义为长处、益处、好处、果敢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当机立断、深思熟虑之意;

13.:然字含义为这样、信守、明白、照耀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言而有信、知书达理之意;

14.入桃:入桃用作人名喻指面若桃花、与人为善、天作之合之意。

15.源路:源路用作人名喻指财源滚滚、高瞻远瞩之意。

1怪山翁2聊逸豫3。功名45丧归6时数7。莺解8新声9蝶解1011。天赋1213。争教14我辈15无欢1617

1.:莫字含义为干将莫邪、没有谁、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有口皆碑、大将风范之意;

2.山翁:山翁用作人名喻指坚不可摧、成熟稳重之意。

3.逸豫:逸豫用作人名喻指开心快乐、平安喜乐之意。

4.功名:功名用作人名喻指才华横溢、万古长青、扬名四海之意。

5.:得字含义为得到、满足、成功、获得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满意足、马到成功之意;

6.:归字含义为回到、聚拢、依附、并入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幸福如意、婚姻甜蜜之意;

7.时数:时数用作人名喻指才华横溢、技艺高超之意。

8.莺解:莺解用作人名喻指甜美可人、入木三分之意。

9.新声:新声用作人名喻指丰功伟业、欣欣向荣、名扬四海之意。

10.蝶解:蝶解用作人名喻指心情愉悦、言之有理之意。

11.:舞字含义为舞蹈、飞舞、舞动、鼓舞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多才多艺、婀娜多姿之意;

12.天赋:天赋用作人名喻指豁达大度、受之于天之意。

13.:与字含义为参与、交往、赠与、盟国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交口称赞、乐善好施之意;

14.争教:争教用作人名喻指坚毅刚强、博学多识之意。

15.:辈字含义为辈出、多数、等级、辈分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德高望重、位高权重之意;

16.无欢:无欢用作人名喻指喜笑颜开、一尘不染之意。

17.:绪字含义为思绪、开端、功业、思想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旭日东升、崭露锋芒之意;

创作背景

  题为“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白花洲”。范仲淹五十七岁知邓洲,五十八岁时曾写《中元夜百花洲作》一诗,其中有“百花洲里夜忘归”句,故【定风波】定是五十七岁之后的作品,是记常游百花洲之事而抒己之志的作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即将结束,满城的人身着罗琦去到那百花洲上游赏美景。洲岸和岸边的野花互相映衬。看不到花的尽处和岸的尽处,恍惚之间好似身处通往往理想境界的小路。
请不要责怪山翁我只会安逸享乐,功名的“得”和“失”乃是时运注定,连那黄莺都懂得唱新声,花蝶懂得新舞。那都是上天赋与它们的本能 怎么能要求我辈就没有欢乐的情绪呢!

注释
罗绮:罗和绮。多借指丝绸衣裳。
寻芳:游赏美景。
桃源路:通往理想境界之路。
逸豫:安逸享乐。

赏析

  【定风波】的开头是“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是说花城里虽然“罗绮满城”花花绿绿,但是春天已近逝去,于是到百花洲上寻事春天的美好景色。百花洲上的景色是怎样的呢?“浦映□花花映浦”,美极了。“无尽处,恍然身实桃源路”这种美好境界无边无际,走进去好象突然走实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上描写的、去“世外桃源”的路上的境界一般。这上片,字面上的意思是,城里的春天景色即将逝去,没什么好景致,到城外游咏之地寻美景吧;而那里,景致确实很好,真如世外桃源一般。换句话说,对城市的生活已没什么兴趣,必须离开城市,到山林原野之间去,那里远比这表面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得好。这表明了范仲淹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事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我想,这可能就是他屡次请贬的原因之一。)这是上片的思想感情的实质。上以,下片紧接着说:“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替自己的这种思想进行辩解,认为他想这样做是很自然的事情。上以最后说,“莺解新声蜨解舞。天赋与,争教我辈无欢绪。”在词的意境上是写对景色的欣赏,实际上是表白自己去退隐归田是很愉快的、很乐观的、很自然的。

  这首词,反映了范仲淹在仕途受阻、政见受挫之时,其本阶级(中、小地主)软天的一面的作用下,有退隐的念头,乍看起来,这种念头是不符合范仲淹的思想实际的。范仲淹“每感激天下事,奋不顾身”(宋史),“公少有大节,其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趍舍,其上为,必尽其力。曰:‘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范文正公集》《褒贤集:神道碑铭》)可是我认为,范氏的世界也是有矛盾的,以上上引的活只道出了它的一面(而且是主导一面)。范仲淹消极低沉的时候也是有的,只是不很严重而已。这是因为他是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他上代表的阶级——中、小地主——在当时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地位都是不巩固的,虽然有上升的积极要求,却是很软天的;他上处的时代是沉闷的时代。(关于范仲淹有积极一面和消极一面,从以上分析的三首词中亦可看出来,上面的分析也或多或少作了些说明,读者要更进一步了解这种两面性的具体情况,实质和根源,可参阅马茂元的《范仲淹的词》一文,我完全赞同马氏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也许有人会说,他既然在五十七岁左右有这种消极退隐思想,可是他在58岁时怎么能写出《岳阳楼记》这样积极的散文呢?不错,《岳阳楼记》是篇积极的作品,但我正要以它作为旁证,说明范仲淹在知邓州时(五十七、八岁)思想上消极面积极极面有着激烈的斗争,而斗争的结果是积极面占了上风。《岳阳楼记》写了两种人在洞庭湖两景色面前上表现的两种不同情绪,实际上与他自己的思想有关。他年轻时,生气勃勃,积极进取。后来三遭贬职(知邓州就是其中一次——知邓州前充边任),知邓州时,年纪老了,由此,他有一些消极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岳阳楼记》最后强调“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他自己的矛盾着的两种思想倾向对立斗争的结果,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了,他过去一贯的积极处世的思想复活了。上以他在末了说:“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否定了消极一面,希望、鼓励自己向古仁人看齐,希望、鼓励自己比古仁人更进一步。他在这时思想斗争的结果是积极一面占了上风,但当时的消极一面却在【定风波】中记录下来了。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 ► 360篇诗文 ► 95条名句

猜您喜欢

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问他有甚堪悲处?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苏武慢·雁落平沙

蔡伸 〔宋代〕

雁落平沙,烟笼寒水,古垒鸣笳声断。青山隐隐,败叶萧萧,天际暝鸦零乱。楼上黄昏,片帆千里归程,年华将晚。望碧云空暮,佳人何处,梦魂俱远。
忆旧游、邃馆朱扉,小园香径,尚想桃花人面。书盈锦轴,恨满金徽,难写寸心幽怨。两地离愁,一尊芳酒凄凉,危阑倚遍。尽迟留、凭仗西风,吹干泪眼。

望荆山

江淹江淹 〔南北朝〕

奉义至江汉,始知楚塞长。
南关绕桐柏,西岳出鲁阳。
寒郊无留影,秋日悬清光。
悲风桡重林,云霞肃川涨。
岁宴君如何,零泪沾衣裳。
玉柱空掩露,金樽坐含霜。
一闻苦寒奏,再使艳歌伤。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