杕杜诗词取名

诗经·国风·唐风 〔先秦〕

1杕之杜2,其叶3湑湑。独行4踽踽。岂无5他人6?不如7我同8父。嗟行之9人,胡不10比焉11?人无1213弟,胡14不佽焉?

1.:有字含义为存在、所属、发生、客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鼎鼎有名、彬彬有礼之意;2.之杜:之杜用作人名喻指持之以恒、坚韧不拔之意。3.其叶:其叶用作人名喻指其乐融融、雷厉风行之意。

4.:行字含义为能干、刚强、行星、队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游刃有余、锲而不舍之意;

5.岂无:岂无用作人名喻指一尘不染、心无旁骛之意。

6.:人字含义为人豪、人和、人杰、人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名满天下、材德兼备之意;

7.不如:不如用作人名喻指天从人愿、气宇轩昂、出类拔萃之意。

8.:同字含义为认可、统一、赞同、一起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交口称赞、深情厚谊之意;

9.行之:行之用作人名喻指锲而不舍、游刃有余、雷厉风行之意。

10.胡不:胡不用作人名喻指朝气蓬勃、出类拔萃之意。

11.比焉:比焉用作人名喻指一丝不苟、谨言慎行之意。

12.人无:人无用作人名喻指心无旁骛、聪明正直、赤子之心之意。

13.:兄字含义为兄弟、兄长、哥哥、成熟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谈笑风生、宅心仁厚之意;

14.:胡字含义为胡须、胡族、外族、须毛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朝气蓬勃、精力充沛之意;

有杕之1杜,其2叶菁34。独行睘睘。岂无5他人?不6如我同姓。嗟行之人7,胡不比8焉?人无兄弟9,胡不佽焉?

1.:之字含义为持之以恒、赤子之心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持之以恒、善良温婉之意;

2.:其字含义为揣测、反诘、命令、加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雷厉风行、其乐融融之意;

3.叶菁:叶菁用作人名喻指古道热肠、温文儒雅之意。

4.:菁字含义为华采、华丽、菁菁、水草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眉清目秀、出类拔萃之意;

5.:无字含义为无量、无限、没有、无涯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无旁骛、一尘不染之意;

6.:不字含义为不偏不倚、不言而信、不凡、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之意;

7.之人:之人用作人名喻指名满天下、材德兼备、持之以恒之意。

8.不比:不比用作人名喻指出类拔萃、一丝不苟、卓尔不群之意。

9.:弟字含义为昆弟之好、兄弟、弟弟、如第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情投意合、情深似海之意;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先秦时代,被认为是一首“闺思诗”,丈夫久役不归,妻子在家等待,久不得果,心中思念、焦虑至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排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密生。独自流浪好凄清。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父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路旁赤棠孤零零,树叶倒是密又青。独自流浪多悲辛。难道路上没别人,不如同姓兄弟亲。叹息来往过路人,为何不与我亲近?兄弟不在无依靠,为何不将我帮衬?

注释
有杕(dì 地):即“杕杕”,孤立生长貌。杜:木名。赤棠。
湑(xǔ 许):形容树叶茂盛。
踽踽(jǔ 举):单身独行、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父:指同胞兄弟;一说同祖父的族昆弟。
比:亲近。
佽(cì 次):资助,帮助。
菁菁:树叶茂盛状。
睘睘(qióng 穷):同“茕茕”,孤独无依的样子。
同姓:一母所生的兄弟。姓,生。

鉴赏

  印度电影《流浪者》中有一首著名插曲《拉兹之歌》,流浪汉拉兹穿街走巷,举目无亲,哀伤地唱道:“到处流浪,到处流浪。我和任何人都没来往,我看这世界像沙漠。……”那种凄凉,那种幽咽,博得人们洒下一掬同情泪。而当读者读到《诗经·唐风》中的《杕杜》时,心情同样很沉重,因为它也是一首流浪者之歌。当然,它比《拉兹之歌》古老得多。

  全诗二章,章九句,复沓章法,二章内容除用韵换字外基本相同。起首“有杕之杜,其叶滑湑”,用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一株赤棠树起兴,与同样是孤孤单单的流浪汉相对照,既相映成趣,又相对生愁。赤棠虽孤单,还有繁茂树叶作伴,自己却是“光杆司令”一个,相比之下树要比人幸运得多。所以这“兴”又是“反兴”。诗人看到孤树,伫足留连,忽而觉得同病相怜,忽而叹人不如树,感触纷纭。这种独特心理感受与流浪者身份相切合,很有典型意义。关于这流浪者的性别,闻一多《风诗类钞》另有妙诠:“杕杜喻女之未嫁者。《说文》:‘牡曰棠,牝曰杜。’”那末这流浪者竟是一位未婚少女,那就更显悲哀了。此说可备参考。

  起首二句,也可谓“兴而赋也”。第三句“独行踽踽”才是全章的灵魂。整首诗就是描写一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踽踽独行者的苦闷叹息。此句独立锁住,不加铺叙,以少驭多,浓缩了许多颠沛流离的苦境,给人无限想像空间。此句点出了流浪者,成为前后内容的分水岭,前是流浪者所见,后是流浪者所思。

  “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路上风尘仆仆的行人还是有的,但心为形役,各有各沉重的精神枷锁与自顾不暇的物质烦恼,没有人肯去对一个陌路人相濡以沫。这时,流浪者想到了同胞手足的兄弟亲情,是“他人”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正如《小雅·常棣》所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亲人,家园,不知在何方。异域他乡的流浪者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现实中想得很多很多,只能在想像中求得一些慰藉。正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那小女孩孤苦伶仃,只能划火柴在光亮中幻想着已上天国的奶奶来呵护自己,心灵感到一丝温暖。兄弟虽好,毕竟在虚无缥缈中,现实终究是现实,诗人不禁“嗟——”,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这“嗟”字直贯最末副歌式复唱四句。

  叹息的内容很平实浅近,也正是流浪者的最基本需要:行人为什么不来亲近我?我没有兄弟在旁,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孤独寂寞,呼天抢地,两个激问中蕴藏着浓重的绝望和忧伤。落难的人犹如落水的人,非常需要救援,可没有人会来、没有人能来济助他。这确实是一声令人心寒的长叹。

  由此推想,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或是战乱,或是饥荒。《小雅·常棣》说:“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死丧祸乱既平清,一家生活也安宁。那时虽有亲兄弟,反觉不如朋友亲)可作反证。是战争使骨肉离散,沦为难民。又《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遍地灾情重,十室九空尽流亡)是灾荒使百姓失所,乞食四方。不管哪种情况,这首抒写心灵感受的流浪者之歌,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向后世真实展示了一幅古代难民的流亡图,其艺术视角很独特,给人启迪。

  旧说如《毛诗序》谓“《杕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为今人所不取;而朱熹《诗集传》谓此为“无兄弟者自伤其孤特而求助于人之辞”,则差为近之。

猜您喜欢

关雎

诗经·国风·周南 〔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袁枚袁枚 〔清代〕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杨柳八首·其二

温庭筠温庭筠 〔唐代〕

南内墙东御路旁,预知春色柳丝黄。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