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雪似梅花诗词取名

吕本中 〔宋代〕

1似梅花2,梅3花似雪4。似5和不6似都奇7绝。恼人风89阿谁知10?请君1112取南楼1314

1.:雪字含义为高洁、雪花、雪白、纯洁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地善良、谦谦君子之意;2.梅花:梅花用作人名喻指楚楚动人、傲然挺立之意。3.:梅字含义为寒梅、梅花、梅树、坚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傲然挺立、铮铮铁汉之意;

4.似雪:似雪用作人名喻指心地善良之意。

5.:似字含义为相似、超过、近似、胜似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技艺超群、拔萃出群之意;

6.和不:和不用作人名喻指聪明豁达之意。

7.都奇:都奇用作人名喻指如意吉祥、独一无二之意。

8.人风:人风用作人名喻指雷厉风行、材德兼备、宽宏大量之意。

9.:味字含义为体味、体会、意境、情趣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妙趣横生、风趣幽默之意;

10.:知字含义为知心、相知、知道、知人善任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博古通今、聪明伶俐之意;

11.请君:请君用作人名喻指温文尔雅、身贤体贵之意。

12.:问字含义为学问、访问、提问、问候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敏儿好学、独具慧眼之意;

13.南楼:南楼用作人名喻指坚强、朝气蓬勃之意。

14.:月字含义为月琴、月光、月色、月明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出尘脱俗、美轮美奂之意;

记得1去年2,探3梅时45。老来6旧事7无人8说。为9谁醉10倒为谁醒11?到12今犹恨轻13离别14

1.记得:记得用作人名喻指硕果累累、心满意足之意。

2.:年字含义为年华、青春、活泼、美好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举足轻重、福寿康宁之意;

3.:探字含义为探询、探奇、探讨、探索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细如尘、机智勇敢之意;

4.梅时:梅时用作人名喻指傲然挺立、鸿运当头、顺水顺风之意。

5.:节字含义为节操、节省、礼貌、季节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正气浩然、彬彬有礼之意;

6.老来:老来用作人名喻指温文尔雅、见多识广、谈笑风生之意。

7.:事字含义为事业、故事、职业、从事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委以重任、深谋远虑之意;

8.无人:无人用作人名喻指材德兼备、赤子之心之意。

9.:为字含义为作为、有为、成为、可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年轻有为、委以重任之意;

10.:醉字含义为爱好、醉心、心醉、专一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一心一意、全力以赴之意;

11.:醒字含义为明白、清醒、醒目、明理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慧心巧思、明辨是非之意;

12.:到字含义为成功、周密、周全、达到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面面俱到、策无遗算之意;

13.:轻字含义为轻松、轻妙、轻盈、轻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温柔娴熟、轻声细语之意;

14.:别字含义为特别、分开、类别、分解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标新立异、匠心独具之意;

简评

  吕本中此词写别恨,情从景生,天然浑成,两阕的末句尤为警策。这种艺术手法确如画龙,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这雪像梅花一样洁白,那梅花又像雪一般晶莹,无论是像,还是不像,道是一样的绝美。可这绝美的雪与梅,却勾起悟的愁思。这愁思,有谁能知道呢?只有南楼上的明月是悟的见证。
记得往年,也是这样时节,悟却是和你一起踏雪寻梅,那明月照着悟们俩,时间流逝,人亦渐老,事也成了旧事,没人再提了!悟醉了又醒,醒了又醉,却是为了谁?唉,直到现在,悟还在悔恨,悔恨当初那样轻易地离开了你!

注释
雪似梅花:唐东方虬《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梅花似雪:古乐府:“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阿谁:谁,何人。
去年:往年。

赏析

  吕本中的诗词以构思精巧见长,大多写得词浅意深,别有风味,胡仔说:“吕居仁诗清駃可爱。如‘树移午影重帘静,门闭春风十日闲’,‘往事高低半枕梦,故人南北数行书’。”(《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三)而吕本中的艺术风格在词中则体现得尤为明显。像《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减字木兰花(去年今夜)》、《菩萨蛮(高楼只在斜阳里)》等词中,都鲜明地表现了词人这种艺术风格。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唐代齐己《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宋代陆游《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 ,雪堆遍满四山中 。”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唐代张谓《早梅》诗说它们形似难辨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而宋代王安石则从另一角度表现其不似,《梅花》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在本词中词人在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 :“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 。在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月下奇景,本应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可是词人认为是“恼人”的。“恼人”即“撩人”,此解释在诗词中屡见不鲜。会撩拨起人的心事的原因词人没有直接回答,只是含糊地说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词人在此处设下了悬念,令人揣想。

  江淹《别赋》中名句 :“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李白《渌水曲》:“渌水明秋日,南湖采白蘋。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 。”此诗说的是送行时看到春草如茵,绿水如染,正是此春光反而增加了诗人的惆怅。李诗说的是姑娘在湖上采蘋,秋日明丽、荷花红艳,但此景不使人欢,反叫人愁,这是因为心中本有事,见了这乐景则与她心情抵触不入,反而触景添愁。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 ”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

  “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吕本中这首《踏莎行》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如果一首词让人感到不知所云,百思不解,那就失却了意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 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艺术手法确如画龙,在云彩翻卷之中,东现一鳞,西露一爪,最后见首点睛,因而使画中之龙既显得体态矫健,又透出十分神韵。

猜您喜欢

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

上元夜六首·其一

崔液 〔唐代〕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木兰花令·元宵似是欢

苏轼苏轼 〔宋代〕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海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拚醉倒。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