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有不忍之心诗词取名
孟子曰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先王3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4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5忍人之政,治天6下可运7之掌8上。所9以谓人皆有10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11于井12,皆有怵惕恻隐之13心;非所以14内交15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16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17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18让之心,非人也;无是19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20端也;羞恶之心,义之21端也;辞让22之心,礼之23端也;是非24之心,智之25端也。人之有是四26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27四端而自谓不能者28,自29贼者也30;谓其君不能者31,贼其32君者33也。凡有四34端于我者,知皆扩35而充36之矣,若火37之始然,泉之始达38。苟39能充之,足40以保四海;苟不充41之,不足以事父母。”
4.不:不字含义为不偏不倚、不言而信、不凡、副词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气宇轩昂、卓尔不群之意;
5.行不:行不用作人名喻指卓尔不群、雷厉风行、锲而不舍之意。
6.治天:治天用作人名喻指一统天下、厉精图治之意。
7.可运:可运用作人名喻指眉开眼笑、温婉可人之意。
8.掌:掌字含义为手掌、掌握、掌权、负责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大权在握、精明能干之意;
9.所:所字含义为适宜、处所、地方、接受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人心所向、尽其所能之意;
10.皆有:皆有用作人名喻指高风亮节、彬彬有礼之意。
11.将入:将入用作人名喻指天作之合、决胜千里之意。
12.于井:于井用作人名喻指指条不紊、笑容清爽、行成于思之意。
13.隐之:隐之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温婉、大智若愚之意。
14.以:以字含义为时间、方位、目的、数量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志向高远、抱负不凡之意;
15.交:交字含义为交流、交往、交易、交通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面容姣好、有情有义之意;
16.朋友:朋友用作人名喻指精诚团结、同心协力、报李投桃之意。
17.由是:由是用作人名喻指赞不绝口、知行合一之意。
18.无辞:无辞用作人名喻指博古通今、行云流水、一尘不染之意。
19.无是:无是用作人名喻指心无旁骛、有口皆碑、一尘不染之意。
20.仁之:仁之用作人名喻指乐于助人、持之以恒、彬彬有礼之意。
21.义之:义之用作人名喻指善良温婉、仁义道德之意。
22.辞让:辞让用作人名喻指文思敏捷、行云流水、虚怀若谷之意。
23.礼之:礼之用作人名喻指善气迎人之意。
24.是非:是非用作人名喻指有口皆碑、才智过人之意。
25.智之:智之用作人名喻指别具慧眼、善良温婉、聪明伶俐之意。
26.是四:是四用作人名喻指赞不绝口、高瞻远瞩、心怀大志之意。
27.有是:有是用作人名喻指彬彬有礼、财源广进之意。
28.者:者字含义为使者、行者、作者、尊者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才能兼备、大智大勇之意;
29.自:自字含义为自强、自信、独立、勇敢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自信独立、坚强勇敢之意;
30.者也:者也用作人名喻指大智大勇之意。
31.能者:能者用作人名喻指能人雅士、才能兼备、委以重任之意。
32.其:其字含义为揣测、反诘、命令、加强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雷厉风行、其乐融融之意;
33.君者:君者用作人名喻指光明磊落、温文尔雅之意。
34.四:四字含义为四海、数量、抱负、理想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高瞻远瞩、心怀大志之意;
35.扩:扩字含义为扩展、环境、扩大、扩展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心胸开阔、雄心壮志之意;
36.而充:而充用作人名喻指满腹经纶、委以重任之意。
37.若火:若火用作人名喻指光辉灿烂、美若天仙、朝气蓬勃之意。
38.达:达字含义为畅通、到达、显达、豁达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豁达大度、富贵吉祥之意;
39.苟:苟字含义为一介不苟、如果、假使、一丝不苟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怡然自得、闲云野鹤之意;
40.足:足字含义为富足、足够、值得、纯真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丰衣足食、趁心如意之意;
41.不充:不充用作人名喻指气宇轩昂、出类拔萃之意。
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交纳)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自贼者也
古义:伤害
今义:偷东西的人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连词,表示因果关系,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此)
(2)斯是陋室(判断词,同今义)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4、乍
(1)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副词,忽然)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副词,刚刚,起初)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3)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4)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6)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7)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8)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注释
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
乍:突然、忽然。
怵惕:惊惧。恻隐:哀痛,同情。
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
要誉:博取名誉。
端:开端,起源,源头。
我:同“己”。
然,同“燃”。
保:定,安定。运:运转,转动。
乡党:同乡。
非恶其声而然: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四体:四肢。
贼:伤害。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赏析
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具体说,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导仍然是为了推行他那毕生的追求,即“仁政”理想。但他的推导本身似乎没有产生很大影响,倒是他那推导的前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所提出的“仁义礼智”都发端于这种“不忍人之心”的看法,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但孔子既没有说相近的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也没有展开论述。而且,从我们的理解来看,孔子还主要强调的是后天教养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仅展开了论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还举出了生动的例证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没有它,简直就不是人。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人性理论的确是“先验论”的,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因为他把“仁义礼智”这些社会性质的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天性里所固有的,与生俱来的,甚至带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因为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就会熄灭或枯竭。“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习相远”。
所以,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的确是从天赋性善论(“四心”)推导出天赋道德论(“四端”),再推导出“不忍人之政”(仁政)。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而且,撇开关于先天还是后天、唯心还是唯物的抽象讨 论,联系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社会状况来历史地看问题,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天赋道德,推行仁爱政治,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其实,也不仅仅限于孟子的时代,就是到任何时代,强调这些,总比鼓吹人性本恶,放弃道德,施行暴政要好得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