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吕·红绣鞋·阅

宋方壶宋方壶 〔元代〕

短命的偏逢薄幸,老成的偏遇真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若要轻别人还自轻。
中吕·红绣鞋·阅

创作背景

由于元廷对科举制度的漠视,元代知识分子很难通过科举考试入官,因此元代的散曲作家很多生活在社会底层,大都与社会各阶层有着密切的联系,阅世很深。他们把社会看作一片名利场,他们自己,也劝人们走隐居避世的道路。这支小令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是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对人生的观照。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缺德的人只会遇到薄情的人,世故的人就会遇到忠厚老实的人,无情的人休想遇到多情的人。不懂事的人喜欢糊涂虫,伶俐的人偏爱机灵鬼,如果轻贱别人就等于轻贱自己。

注释
中吕:宫调名。中吕宫是元曲常用宫调之一。
红绣鞋:曲牌名,又名“朱履曲”,南北均有此调,基本句式为六六七五五五,押六平仄韵。
短命:此处指缺德的人。
薄幸:薄情,负心。
老成:世故,社会经验多。
真成:同“真诚”,忠厚老实。
懵懂的:痴呆,不晓事。
怜:爱,喜欢。
瞌睡:糊涂,混日子。
鹘伶:机警,伶俐。
惺惺:精灵鬼。元代俗语“惺惺惜惺惺”,指气味相投。

赏析

  这首曲子题为成阅世”,是作者人生体会的结晶,也可看作生活的人言。作者把视角从多数元曲家关注的仕途官场移向广大社会和人民大众,从道德人情方面去审视人与人的关系,观察总结出一些具有积极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

  的曲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分一部分,后三分一部分。两个部分均是前两分谈成阅"的内容、现象,后一分谈作者的看法、结论。全曲充满理趣,无论是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还是成若要轻别人还自轻”都是警策语;即便是谈现象的成懵懂的怜瞌睡,鹘伶的惜惺惺”等语,也都颇为深刻,揭示人生哲理。

  这首小令的基本思想可说是成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它启示人们应该有情有义,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俗话说,成人心换人心”,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并非虚妄,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是生活的真谛。宋方壶运用散曲形式,使这些思想、经验得到更通俗、形象的文学表现。

  全曲六分分式大致相同,内容也近似,但并不觉得是堆砌,而是浑然一体的有机构成。层次清晰,以三分一组分为两层。每三分的前两分写人所共知的现象作为陪衬,目的是引出作为对世人警策的第三分。而每一组前两分又是由正反两重意思组成。第一层首分说短命的(民间对无德的人的詈辞)一定会碰到薄情者,次分说老成的人别人定以真诚相待;第二层首分说糊涂人必然赏识瞌睡虫,次分说聪明人也会受到鹘伶(机灵)人的爱惜。而有了一反一正的垫衬,其成无情的休想遇多情”,成若要轻别人还自轻”两分带有人生哲理色彩的警语自然充分有力了。

  再从语言看:成短命的”成老成的”成懵懂的”成鹘伶的”,以致成惺惺惜惺惺”这些通俗而具有元代特色的俗语自然而纯熟的运用,更使得这首小令显出元曲的明快风趣的特色,非堆砌谚语格言者可比。

宋方壶

宋方壶,生卒年不详,名子正,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曾筑室于华亭莺湖,名之曰“方壶”,遂以为号。约生活在元末明初。工散曲,有的写入明之后。现存套数五套、小令13首。  ► 13篇诗文 ► 5条名句

猜您喜欢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陆游 〔宋代〕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剑阁铭

张载张载 〔魏晋〕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

苏轼苏轼 〔宋代〕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