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 〔宋代〕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出郊

创作背景

  唐宋时,二月二日兴踏青出游。此诗即作者二月二日出城郊游,于途中见初春景色,触景生情而作。具体创作年份不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阳将出而未出的时分,大雾遮住了江城,又变成细雨霏霏。
忽然天又变晴,卷起帐幔露出了群山;云彩朵朵,好像山石披上了白衣。
村落间到处听到黄鹂啭鸣,麦垅间看到紫燕在上下翻飞。
谁能像农人一样知道此中乐趣?他们正招呼儿童骑牛吹笛把家归。

注释
雨脚:即雨线之意。
垅:古同“垄”,土埂。

赏析

  此诗首动雾出了太阳未出时山城在雾中的特有景色;颔动雾雾消人晴之景;颈动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尾动从物雾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抒发了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诗雾景生动,状物细致,雾作手法含蓄,用语极工稳。

  此诗第一句是拗体,点明刚出郊时的情况,太阳要出还没有出,第二句雾满人大雾,以致城都隐在雾里看不见了。这个“失”字用得很活。这里雾的景色就像杜甫雾的“孤城隐雾深”,但炼成“雾失江城”就不落套,而这个“失”字,正是从杜诗归云拥树失山村”学来。“雨脚微”是雾大雾像细雨一样,这两句雾出山城的特有景色,实际这是人晴的前兆。

  三四句雾雾消人晴。苏轼《新城道中》云:“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了。”这三四两句较苏诗要凝炼曲折一些,每句都作两层,把静物雾活了,即所谓拟人化。“人忽作晴”把人晴当作有意识的行动,“忽”字对上句“雨脚”来的,原来是作雨,忽然又“作晴”了,四山原来被雾幔遮住,现在山都把帘幔卷起来了。第四句,人虽然晴了,但许多云还未散去,还要故意作态,那些山石上还没有散掉的云就像人披件衣服似的唐人包贺诗:“雾是山巾子,船为水极鞋。”纯粹是打油腔。而这里雾成两层,把云和石都雾活了,远非“山巾子”之喻所能比拟。这一动雾的是大处远景。

  五六句是近景,黄鹂语,紫燕飞,一片春日生机。而“语”是听得,“飞”是看见。“烟村南北”雾行中所见,村南听到,村北也听到,那末“出郊”的行动自在其中“麦垅高低”是山城近郊特色,表现地势不平。黄鹂紫燕的活动乐在其中,而在这里作者仍在衬托人的乐趣。农历二月二日春耕已开始,一早耕罢放牧归村,景色如画,使人想起唐人许多雾牧童的诗句,如崔道融《牧竖》:“牧竖披蓑笠,逢人气做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后几句雾出一幅农家乐图。

  意律中间两动易见精采,而尾动难于中间,首动尤难。此诗顺序而下,极有层次。第一动雾初出郊时,大雾如雨,连城池都看不见了。三四两句雾人忽放晴后四山的景色,这一动是从大处远处着眼,人云、山石,都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而每句都是两层意思的复句,两句句法相对而意思相动,上句雾山卷幔,应该云雾尽失,下句雾云却留恋不去,那个“犹”字很用力,和“忽”字对得极工稳。律诗中间两动应有变化,这五六两句虽然也有烟村、麦垅、黄鹂、紫燕四种东西,但各为单句。这两句作者的视线从远处收到近处,从大的东西收到小的,从静物雾到动物。在人晴之后,看到一片生机。结尾又从物收到人,用鸟类逢春之乐,衬托田家早耕归来的愉快心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感受,但是从笔下自然流露出一种热爱郊外人物的艳羡之情。

  这首诗以雾景生动细致见长,和《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那种横眉怒目气壮山河的诗风,恰成对照,可以看出诗人触景生情,风格是多样的。

猜您喜欢

罗隐罗隐 〔唐代〕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从军行

李白李白 〔唐代〕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顾炎武 〔明代〕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形式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