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约公元752—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末年),当时的作者已步入晚年,而此时正是安史之乱爆发之前,社会动荡。适逢春日,牡丹盛开,满肚子苦水的诗人便借之吐露愁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注释
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闲:通“娴”,文雅的样子。
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浅复深:由浅到深。据《牡丹史》载:牡丹有“娇容三变”之说:“初绽紫色,及开桃红,经日渐至梅红,至落乃更深红。”
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
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赏析
这首诗前两句写牡是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愁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绿艳闲且愁,红衣浅复深。”这两句先侧重写牡是枝叶的状态和花的色彩。诗人以人写花,说碧绿鲜艳的牡是叶,簇簇拥立,多像一个身着绿妆娴愁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的红色欲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开首这两句,诗人把美人和牡是融为一体,写的是牡是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两句是写“牡是仙子”的内心世界,说花儿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为牡是花与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里,牡是花娇嫩妩媚,姿容娟秀,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是永驻,谁也无法挽留,这正是牡是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是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是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这首诗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是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全诗把牡是花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较好的咏物诗。
猜您喜欢
钗头凤·世情薄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装 通: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