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译文)
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
春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于:1、介词,后缀;2、超过,又,行为时间,如于今。
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
漫山遍野捧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不: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常见词汇:不凡。
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
春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春。
参:加入在内;检验,用其他有关材料来研究,考证某事物;探究,领悟。
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一:数目字。又指特定、相当、必然;全部,所有的。也指从来如此,始终如一。
万里思春尚有情, 忽逢春至客心惊。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春情,每到春来我暗暗感到心惊。里:通“理”,指治理;一般指里程牌,表示数量,量词,如里数,里程,引申为快,像千里马一样。
雪消门外千山绿, 花发江边二月晴。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外:指外面、外部,与“内”、“里”相对。
少年把酒逢春色, 今日逢春头已白。
还记得,少年时,迎春畅饮,到如今,春草绿,两鬓如丝。把本义指握持,执。如:把酒临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也可作姓,如西魏有襄州刺史把秀,明有把安。
异乡物态与人殊, 惟有东风旧相识。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识:本义为知道,懂得,也指知识,见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景祐四年(1037年)。景祐三年(1036年)十月,诗人因为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和范仲淹对保守派的斗争,写信痛斥保守派谏官高若讷,被贬谪为峡州夷陵令。友人谢伯初从许州寄诗安慰他,他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江天使者姗姗前来访问,西湖水面换上绿色衣裙。
漫山遍野捧人七彩热情,花风落地一样唤人兴奋。
江来了,参军思绪乱如云,白发人,最怕题诗送青江。
我知道你摆好了湖中酒席,等待着老朋友来开怀畅饮。
遥遥万里你捎来一片江情,每到江来我暗暗感到心惊。
冰雪消融,门外千山碧绿,繁花争妍,江边二月多晴。
还记得,少年时,迎江畅饮,到如今,江草绿,两鬓如丝。
他乡作客,物态人情各异,东风情意,年年难舍难离。
注释
西湖:指许州(今河南许昌市)西湖。
谢法曹:即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属福建)人。当时在许州任司法参军。宋代州府置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法参军等属官,统称曹官,司法参军即称法曹。
归:回去,指江光将逝。
绿于染:比染过的丝绸还绿。
烂不收:指落花委地,难于收拾。
落如糁(sǎn):碎米粒,引申指散粒状的东西,诗中形容飘落的花瓣。
参军:指谢伯初。
天涯万里人:诗人自指。
殊:不同,引申为“陌生”的意思。
赏析
诗的前四句“西湖春色归, 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 东风落如糁。”写许州西湖春景:春来波绿,群芳烂漫,明媚旖旎,景致醉人。接下由景及人,转写诗友殷勤多情,特从这美丽的地方寄来美好情意,点明这首诗是回赠之作。“参军春思乱如云, 白发题诗愁送春。”写诗友虽已白发苍苍,但仍多愁善感,春思如云。谢伯初赠诗中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乱如云”之句,诗人特别欣赏,故化用其意,描摹诗人白发多情,寥寥数笔,却十分生动传神。“遥知湖上一樽酒, 能忆天涯万里人。”想象诗友独酌湖上,默默思念远方被贬的自己。读诗至此,方知前面写景用意并不仅仅在于咏叹西湖的自然风光,更是以美景烘托诗友的美好情谊。句中“天涯万里人”是诗人的自称,暗寓自己被贬夷陵的遭遇,同时将内容巧妙引向自己胸臆的抒发。
“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许州、夷陵两地相距遥远,又有山川阻隔,故诗人对诗友“万里”寄诗,传递春的消息和真挚友情激动不已,但同时因身遭斥逐,心情凄惶,忽睹春景,不禁心头震颤。门外绵绵远山残雪融尽,绿装重换。二月晴朗的阳光下,江边红花正争相吐艳,如此来去匆匆的春天,让人感叹如梭的光阴和稍纵即逝的美好年华。诗人触景伤怀,蓦然回首:昔日把酒对春、风流倜傥的少年,如今而立刚过,却已是鬓发苍苍。显然,一个事业、生活正在蓬勃向上的得意之士,是不太可能如斯身心俱老的,只有历经磨难者才每每会回味过去的大好时光。“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在这贬谪之地,诗人眼甲的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冷淡,唯有岁岁年年按时相伴的春风仍是那么熟悉、亲切,似在安慰一颗孤寂的心。诗到此戛然而止,但意犹未尽,令读者回味无穷。
全诗以春为线索,既有对景物的描绘,又有诗友形象的勾勒和对原诗的化用l既有感于诗友的真挚睛怀,又低徊于自身的遭际,诗情沿这一线索逐层展开,前后承转不着痕迹,使诗篇情韵幽折,是一首酬唱诗的佳作。另外,诗人多处描摹明丽春景,虽有以明朗之景反衬其忧苦之心,今昔之感的用意,但那种或虚或实的反复咏叹,更多的是使诗篇交错洋溢着令人沉醉的气氛,一折一扬的处理,使诗之色彩也显得多变而迷人,诗之内涵也更加丰富,绝没有停留在一般的咏春主题上。全诗结构上由景及人,由景及情,层次分明,而接转自然,语言明白晓畅,体现了欧诗的基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