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竺

  上天1竺,晋天福间,僧道翊2结茅庵于此。一夕,见毫光发3于前涧,晚视之,得一4奇木,刻画观音大士像。后汉乾5?间,有僧从勋自洛阳持6古佛舍利来,置顶上,妙相庄7严,端正殊好,昼放白8光,士民崇信。钱武肃9王常梦白衣人求葺其居10,寤而有感,遂建天竺观11音看经院。宋咸平中,浙西12久旱,郡守张去华率僚属具幡幢华盖迎请下山,而澍雨13沾足。自是有祷辄应,而雨每滂薄不休,世传14烂稻龙王焉。南渡时,施舍珍宝15,有日月珠、鬼谷珠、猫睛等,虽大内亦所16罕见。嘉?中,沈文通治17郡,谓观音以声闻宣佛18力,非禅那所居,乃以19教易禅,令僧元净号辨才者主之。凿山筑20室,几至万础。治平中,郡守蔡21襄奏赐“灵感观音”殿额。辨才乃22益凿前山,辟地二十有五23寻,殿加重檐。建咸四年24,兀术入临安,高宗航25海。兀术至天竺,见观音像喜之26,乃载后车,与《大藏经》并徙而北。时有27比丘知完者,率其徒以从28。至燕,舍于都城之西29南五里,曰玉河乡,建寺奉之。天竺僧乃重30以他木刻肖前像,诡曰:“藏之井31中,今方出现”,其实32并非前像也。乾道三年33,建十六观堂,七年,改院为寺,门匾皆御书34。庆元三年,改天台教寺。元至35元三年毁。五年,僧庆思36重建,仍改天竺教寺。元末37毁。明洪武初重建,万历38二十七年重修。崇祯末39年又毁,清初又建。时普40陀路绝,天下进香者皆近就天41竺,香火之盛,当甲东42南。二月十九日,男女43宿山之多,殿内外无下足处,与南44海潮音寺正等。

  张京元45《上天竺小记》:

  天竺两山相46夹,回合若迷。山石俱骨立,石间47更绕47松篁。

  过下竺,诸僧鸣钟48肃客,寺荒落不堪入。中竺49如之。至上竺,山峦环抱,风气甚固,望之50亦幽致。

  萧士玮51《上天竺小记》:

  上天竺,叠嶂四周52,中忽平旷,巡览迎眺,惊无归路。余知53身之入而不知其所由入也。从天54竺抵龙井,曲涧茂林,处处有之55。一片云、神运石,风气遒逸,神明刻露。选石得56此,亦娶妻得姜矣。泉色绀碧,味淡远,与他泉迥矣。

  苏轼57《记天竺诗引》:

  轼年十二58,先君自虔州归,谓予言59:“近城山中天竺寺,有乐60天亲书诗云:‘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61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62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63花发后台见,上界钟鸣64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65处,天香桂子落纷纷。’笔势奇逸66,墨迹如新。”今四十七年,予来67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在68耳。

  感涕不已,而作是诗69

  又《赠上天竺辨才禅师》诗:

  南北70一山门,上下两天竺。中有71老法师,瘦长如鹳鹄。

  不知修72何行,碧眼照山谷。见之73自清凉,洗尽烦恼毒。

  坐令一74都会,方丈礼白足。我有75长头儿,角颊峙犀玉。

  四岁76不知行,抱负烦背腹。师来为77摩顶,起走趁奔鹿。

  乃知78戒律中,妙用谢羁束。何必言79法华,佯狂啖鱼肉。

  张岱《天竺柱对》:

  佛亦爱80临安,法像自北朝留住。

  山皆学81灵鹫,洛伽从南海飞来8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上天竺取名

大师微信

微信扫一扫

qmwzxfu123 复制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