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蟾宫·元宵诗词取名
听元1宵2,往3岁喧4哗,歌也5千家6,舞也7千8家。听9元宵10,今岁11嗟呀,愁也千12家13,怨也14千家。那里15有16闹红尘17香18车宝马19?祗不过20送21黄昏古木22寒23鸦。诗也24消乏,酒也消乏,冷落25了春26风27,憔悴了梅28花29。
4.岁喧:岁喧用作人名喻指健康长寿、硕果累累之意。
5.歌也:歌也用作人名喻指交口称赞、宽宏大度之意。
6.千家:千家用作人名喻指千伶百俐、名垂千古、吉祥如意之意。
7.舞也:舞也用作人名喻指婀娜多姿、虚怀若谷之意。
8.千:千字含义为博大、宽广、众多、丰富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千伶百俐、名垂千古之意;
9.听:听字含义为听从、接受、治理、任凭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励精图治、料事如神之意;
10.元宵:元宵用作人名喻指独占鳌头、安闲自在、一马当先之意。
11.今岁:今岁用作人名喻指万象更新、马到成功、老成练达之意。
12.也千:也千用作人名喻指千伶百俐、恢宏大度、积财万千之意。
13.家:家字含义为家庭、国家、家教、教养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天伦之乐、吉祥如意之意;
14.也:也字含义为同样、忍让、并行、宽容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宽宏大度、虚怀若谷之意;
15.那里:那里用作人名喻指行成于思、悠然自得、安邦治国之意。
16.有:有字含义为存在、所属、发生、客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鼎鼎有名、彬彬有礼之意;
17.红尘:红尘用作人名喻指激情满怀、勤勤恳恳、马到成功之意。
18.香:香字含义为气味、芳香、美好、香气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遐迩闻名、国色天香之意;
19.宝马:宝马用作人名喻指身强力壮、掌上明珠、视若珍宝之意。
20.不过:不过用作人名喻指气宇轩昂、才智过人、卓尔不群之意。
21.送:送字含义为馈赠、送还、传交、相送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慷慨大方、乐于助人之意;
22.古木:古木用作人名喻指返朴归真、淡泊明志之意。
23.寒:寒字含义为冷艳、寒露、寒冷、寒玉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一尘不染、铮铮铁骨之意;
24.诗也:诗也用作人名喻指温文尔雅、虚怀若谷之意。
25.冷落:冷落用作人名喻指举止优雅、从容不迫、聪明睿智之意。
26.了春:了春用作人名喻指深明大义、乐观开朗之意。
27.风:风字含义为韵致、风度、气度、风俗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雷厉风行、宽宏大量之意;
28.了梅:了梅用作人名喻指玉洁冰清、深明大义、冰雪聪明之意。
29.花:花字含义为美丽、花朵、美女、繁华等之义,用作名字寓意为花容月貌、楚楚动人之意;
注释
简析
这首散曲是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小令描写了往年元宵节的热闹、欢乐气氛,同时又写了写作当年元宵节的冷清,百姓的愁怨。今昔对比,反映出明代国家日渐衰败,百姓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形,对老百姓的苦难生活深表同情,对官府的残酷统治表示强烈不满。
此曲用“今岁”、“往岁”的对比手法, 描写了元宵节冷落的景象。“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 怨也千家。”正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实况和广大人民对反动统治的愤懑情绪。据《尧山堂外纪》载:“弘治、正德时,‘高邮元宵最盛, 好事者多携佳灯美酒, 即西楼为乐。……后经荒岁苛政, 闾阎凋敝, 良宵遂索然矣。’”这段话正可做为这首小令的最佳注脚。
猜您喜欢
左仲郛浮渡诗序
江水既合彭蠡,过九江而下,折而少北,益漫衍浩汗,而其西自寿春、合肥以傅淮阴,地皆平原旷野,与江淮极望,无有瑰伟幽邃之奇观。独吾郡潜、霍、司空、龙眠、浮渡,各以其胜出名于三楚。而浮渡濒江倚原,登陟者无险峻之阻,而幽深奥曲,览之不穷。是以四方来而往游者,视他山为尤众。然吾闻天下山水,其形势皆以发天地之秘,其情性阖辟,常隐然与人心相通,必有放志形骸之外,冥合于万物者,乃能得其意焉。今以浮渡之近人,而天下注游者这众,则未知旦暮而历者,几皆能得其意,而相遇于眉睫间耶?抑令其意抑遏幽隐榛莽土石之间,寂历空濛,更数千百年,直寄焉以有待而后发耶?余尝疑焉,以质之仲郛。仲郛曰:“吾固将往游焉,他日当与君俱。”余曰:“诺。”及今年春,仲郛为人所招邀而往,不及余。迨其归,出诗一编,余取观之,则凡山之奇势异态,水石摩荡,烟云林谷之相变灭,番见于其诗,使余光恍惚有遇也。盖仲郛所云得山水之意者非耶?
昔余尝与仲郛以事同舟,中夜乘流出濡须,下北江,过鸠兹,积虚浮素,云水郁蔼,中流有微风击于波上,发声浪浪,矶碕薄涌,大鱼皆砉然而跃。诸客皆歌乎,举酒更醉。余乃慨然曰:“他日从容无事,当裹粮出游。北渡河,东上太山,观乎沧海之外;循塞上而西,历恒山、太行、大岳、嵩、华,而临终南,以吊汉,唐之故墟;然后登岷、峨,揽西极,浮江而下,出三峡,济乎洞庭,窥乎庐、霍,循东海而归,吾志毕矣。”客有戏余者曰:“君居里中,一出户辄有难色,尚安尽天下之奇乎?”余笑而不应。今浮渡距余家不百里,而余未尝一往,诚有如客所讥者。嗟乎!设余一旦而获揽宇宙之在,快平生这志,以间执言者之口,舍仲郛,吾谁共此哉?